虽然过去一直使用 Google Photos(从 Picasa 时代就开始使用),一个账户中也累积了也有 30G+ 的照片,另外还有一些相机拍摄的照片存储在硬盘上没有上传 Google Photos,但是最近越来越不想使用 Google Photos,之前也有写过文章,逐步从 Google 的服务中逃离。去年更换了低配版 iPhone 之后因为存储空间有限,所以订阅了 iCloud 200G 版本,最初只是为了缓解一下手机的存储空间以及和 macOS 同步,这样想来也差不多用了近一年,但和 Google Photos 一样的问题,我想在本地(以文件的形式)管理我所有的照片(包括手机拍摄的,相机拍摄的)。之前用相机拍摄的很多照片都在本地离线备份着,并且可以通过非常清晰的日期标记来快速查询,唯一不方便的就是照片全部在本地,所以不能随时访问。
我为什么想要更换掉 Google Photos 或 iCloud Photos
于是我基于上面的诉求开始了我的调查工作,首先是调查了市面上常常被人提及的照片自托管的方案。
之前就推荐过 PikaPods 这样一款可以一键部署的平台,所以非常适合我用来调查,创建之后,完整体验一下,就可以直接销毁掉了,大概也就是几美分。
[[Photoview]] 是一款可以将本地的目录展示成网络相册的应用,使用 Go 和 TypeScript 编写,非常适合共享和浏览,但是缺少上传以及必要的基于网页的图片管理。
[[PhotoPrism]] 是一款比较成熟的自托管的照片管理应用,网页版体验比较好,也有 PhotoSync 这样的第三方应用来提供照片备份功能。
我初步体验一下之后,一来感觉 PhotoPrism 消耗资源比较多,在用 [[PikaPods]] 安装时需要至少 8GB 的内存,二来它并不支持多用户隔离使用,虽然在设置中可以创建用户,但是也是共用的一套照片库。
[[immich]] 是一个可以自托管的在线照片备份工具,也可以直接在线浏览网络相册,官方提供了 iOS 和 Android 客户端。
Ente 是一个简单可以自动备份和整理照片和视频的应用。Ente 采用端到端的加密。Ente 拥有 Android,iOS,Web,Ente 按照存储容量收费。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人利用 Google Pixel 的相册上传无限容量,进行了一些 Hack,所以也写在这里作为备份 。
Google Pixel 第一代 是 Google 2016 年发布的第一代自主品牌的 Android 手机,Google 当时承诺可以提供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无限制原画质备份。这一条政策在 2021 年 6 月变更了 Google Photos 存储容量政策之后还依然有效。1
历代 Pixel 的储存策略
[[NextCloud]] 是一个可以自托管的在线存储,需要自己维护数据库以及 NextCloud 运行。
有人在 NextCloud 的基础之上开发了 Memories ,是一个增强了照片管理的实例。支持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下是两个最省钱的照片同步方案:
Google One
存储空间 | 月费 | 年费 |
---|---|---|
100 GB | 1.99 美元 | 23.88 美元 |
200 GB | 2.99 美元 | 35.88 美元 |
2 TB | 9.99 美元 | 119.88 美元 |
10 TB | 99.99 美元 | 1,199.88 美元 |
20 TB | 199.99 美元 | 2,399.88 美元 |
30 TB | 299.99 美元 | 3,599.88 美元 |
iCloud 土耳其价格 Türkiye3 (TRY)
存储空间 | 月费 |
---|---|
50GB | 12.99 TL |
200GB | 39.99 TL |
2TB |
129.99 TL |
6TB | 899.99 TL |
12TB | 1799.99 TL |
在 Android 上我之前都是使用 Syncthing 同步到多设备上,但是也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能够像过去 Picasa 那样的本地照片浏览,或者基于网页的照片浏览服务。
我初步调查之后,可能有几个方案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案。
在选择最省钱的照片同步方案时,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上个礼拜在 Prime Day 购入了明基的 4K 显示器,但是用 Type-C 连接上电脑(Macbook 2019 16 寸)的时候发现,MacBook 非常卡顿,用 [[iStat Menu]] 查看了一下,发现 kernal_task 占用极高,进而导致系统非常缓慢。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软件开多了哪里不对,但是逐渐的发现,当我把显示器断掉之后立即就恢复了正常水平。所以立即把问题定位到了显示器上面。
根据之前的经验,我尝试重置 S.M.C,还重置了一下 NVRAM,但是都不管用。中间还尝试了一下将 Type-C 线更换成 HDMI,但依然没有用。
下载一个 gfxCardStatus 可以查看当前使用的 GPU 是核显还是独显。外接显示器必须使用独立显卡,使用该软件手动切换为独立显卡。然后再接上显示器,之后就再没有出现 CPU 过高的问题。
将 HDMI 线缆更换为雷电口和 Display Port 的连接线材,可以解决 CPU 过高的问题。
我使用 M1 芯片的 Macbook 连接显示器的时候,却完全没有出现问题,真的不知道是 Intel 芯片的问题,还是 GPU 问题,还是 Apple 的问题了。
不久之前看到小红书上有人出 Switch,就线下见面交易 28000 日元购入了一台 OLED 白色版本的 Switch,顺便还 4000 日元买了他的塞尔达荒野之息。这篇就简单的记录一下购买过程。
目前 Switch 一共有四个版本
简单对比一下之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如果在电视上玩比较多,那么续航版和 OLED 版应该都可以作为选择,如果还是想手持画面好一些,那么 OLED 是唯一的选择。
简单的了解一下之后 Nintendo 基本上是以 6 年为一个周期发布产品,距离 2017 年发售第一代 Switch 已经过去了差不多 6 年时间,查了下最近的公告,Nintendo 说明年下半年才会推出新的一代主机,那么就像一个 Up 主说的那样,现在购买算不上 49 年入国军,最多才 47 年。o(*≧▽≦)ツ,但是后来了解一下,Nintendo 可能确实会在明年推出新一代的版本,有更好的屏幕和硬件。
其实我对主机主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 Nintendo 最初的记忆还是初中的时候同学的那台 Gameboy,然后沉迷于宠物小精灵,之后就再没有怎么认真玩过电子游戏,虽然大学的时候玩过魔兽争霸,Dota 之类的,还因为哥哥的原因也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魔兽世界,CS,GTA V,之后移动端游戏发展之后,还尝鲜玩过王者荣耀,手机上的吃鸡啥的, 但是对我而言都是去了解一下这个游戏是什么内容,等摸索清楚玩法之后就不会再玩了。再就是在工作几年之后在 PS4 上玩过一段时间的地平线零之曙光,这算是我断断续续玩过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主机游戏了,虽然之后还浅尝过最终幻想,战神,最后生还者等等好评不错的游戏,对了还有那部《神秘海域》,但是其实逐渐地就厌倦了,慢慢地意识到了其实还是游戏在玩我。而这一次冒出想要再购买 Switch 的主要原因是想和另一半一起有一些娱乐活动,显然 PS 不是首选,而 Switch 上有很多很有趣的小游戏,也有不错的类似塞尔达这样的大作。所以想再试试看。
购买理由:
在 Nintendo Switch 开机的时候可以注册账户,但是小提示,在电脑上 注册更加方面哦。并且推荐使用 Gmail 的 +
号功能,用一个邮箱注册各地不同的账号。比如你的 Gmail 是 example@gmail.com
,那么你可以使用如下的邮箱注册不同地区的 Nintendo 帐号。首先要注册的是日区和港区的帐号,和 Play Station 帐号一样,日区是为了低价游戏,而港区是为了中文游戏。
日本区:example+jp@gmail.com
香港区:example+hk@gmail.com
巴西区:example+br@gmail.com
阿根廷区:example+ar@gmail.com
墨西哥区:example+mx@gmail.com
俄罗斯区:example+ru@gmail.com
美国区:example+us@gmail.com
一台主机可以登录 8 个账号。
而且最近(2023 年 12 月 3 号)阿根廷区的 Nintendo 账号可以有不错兑换金币,一个王国之泪可以兑换 1346 个金币。
而在阿根廷区 1347 个金币可以兑换 2~3 个还不错的游戏了。比如
准确来说 Switch 的开机设定非常简单,设定账号昵称,然后关联之前注册的 Nintendo 账号即可。
在 Nintendo Switch 开机的时候可以注册账户,但是小提示,在电脑上 注册更加方面哦。
并且推荐使用 Gmail 的 +
号功能,用一个邮箱注册各地不同的账号。比如你的 Gmail 是 example@gmail.com
,那么你可以使用如下的邮箱注册不同地区的 Nintendo 帐号。首先要注册的是日区和港区的帐号,和 Play Station 帐号一样,日区是为了低价游戏,而港区是为了中文游戏。
日本区:example+jp@gmail.com
香港区:example+hk@gmail.com
巴西区:example+br@gmail.com
墨西哥区:example+mx@gmail.com
俄罗斯区:example+ru@gmail.com
美国区:example+us@gmail.com
注册 Mercari(メルカリ) 的时候,初期赠送了 1000 JPY,所以在 Mercari 上搜索了一下自己待购列表中的物品,本来锁定了 PS5 的手柄 DualSense,以及 Blue Yeti,但是在浏览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我缺少一个键盘,然后开始搜索起键盘来,因为首次购买的奖励只有 1000 JPY,所以也不想花太多的钱,所以把价格定在了 5000 作用,这个时候就发现了这一款 Keychron K1SE,最终用我初级的日语和卖家讨价还价到了 5500 JPY,个人感觉性价比还可以,于是就买了。
之所以缺少一个键盘的原因是,目前配置的电脑使用的是一个日语键盘布局,虽然软件的方式修改了大部分的键盘布局,但是因为键盘布局的区别始终无法熟悉 1 左侧的这个 Tilde 按键,所以想着还是用一个美式键盘布局的键盘比较好。
Keychron 的键盘这两年还经常在 YouTube 的测评里面出现,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出海的国内键盘品牌,并且这两年通过一些 YouTube 的测评,以及营销在海外销售的看起来还不错。
这一款 K1SE,是一款矮轴的键盘,自带 2000 mAh 的电池,所以能在充满电的情况下使用 35 小时,如果不想用内置的电池,那么使用 USB 连接线连接设备也可以正常使用。并且 K1SE 键盘上还有一个实体按键,用来切换蓝牙以及 Cable(线缆)。并且蓝牙连接设备时可以通过快捷键来切换三个设备。
并且这个键盘还可以通过实体按键来切换适配 Windows 和 macOS 的键盘,就是 ⌘ 以及 ⌥ 的键的区别。
键盘可以通过两种模式来连接设备:
一些基础的操作和键盘自带的快捷键。
快捷键 | 功能 |
---|---|
Fn + 1/2/3 | 选择蓝牙设备 1/2/3 |
Fn + 1/2/3 长按 3 秒 | 配对蓝牙设备 1/2/3 |
Fn + Light Effect Key | 开关背光 |
Fn + Left/Right (RGB 版本) | 只有 RGB 版本有效,切换背光 RGB |
Fn + - | RGB 速度提升 |
Fn + = | RGB 速度下降 |
更多快捷键见官网
前段时间日亚会员日的时候,刚好看到一款显示器打折 Benq EW2880U 39800 日元,对比了一下之前调查的显示器,价格也比较合适,并且还自带音箱(虽然买的时候没有感觉有多么重要),但是后来不仅在 MacBook Pro 上使用,还购买了一台 Mac mini,相较于 Mac mini 自己的音箱,这个显示器的音箱至少好一些。
Mac mini 连接外部显示器的时候,是不能直接通过系统的快捷键调整屏幕的亮度和声音的,但是通过这个开源的软件 MonitorControl 就可以实现。
brew install MonitorControl
在我使用这款显示器最初的时候,因为本身用来办公比较多,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看文字,所以还没有注意到起色彩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的默认设置。
直到有一天我打开了一个 Bilibili 视频。UP 主在室内拍摄的部分虽然是有一些暗,但是我在显示器上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人脸,而背后的房间基本上都是全黑的,我检查了一下显示器的设置,使用的标准色彩模式,然后开启了 HDR。我尝试关闭 HDR,调整色彩模式,然后去看 macOS 里面的 Color profile 设置的是否正确。
然后不断地对比 Benq EW2880U 显示器上的画面和 MacBook Pro 显示器上的画面,发现关闭 HDR,以及将显示器的色彩模式调整为 M-Book 的时候最接近 MacBook 上的颜色,并且此时也能模糊地看到那个视频中背后灰色的部分,不再是一片黑色,而是有不同灰度的黑,也能够看到背后的一些内容了。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哪里的问题,但好在先解决了这个色彩的问题。
过年回家的时候给老妈的手机安装上了 [[AnyDesk]],为的就是防止她不知道在手机上如何操作的时候,我可以给她远程操作,或者指导她自己操作完成。现在快过去一年了,正好也来总结一下,顺便再推荐几个可以尝试的方案。
AnyDesk 是我继 [[TeamViewer]] 商业化太严重之后一直用到现在的远程桌面控制的方案,最初的时候我只是想在 Linux 上完成运行,就发现了 AnyDesk,但是使用之后发现全平台的使用体验都非常不错。
我自己体验过从 macOS 连接 Linux(Ubuntu),Windows,画质和操作都未出现过明显的问题。
如果是稍微懂得一些计算机的用户,不妨可以尝试一下会议软件,比如
这些会议软件一般设置比较麻烦,也只能共享桌面,少部分能进行远程控制的,也经常出现卡顿的情况。
Vimium 是一款 Chrome 下模拟 Vim 操作的插件。很早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 Chrome 下如何利用快捷键来提高效率 在那篇文章中已经提到过 Vimium,Vimium 几乎是 Chrome 下必备的插件之一了。
之前也有写过文章提到过 Vim Everythere,现在我在 Obsidian,VS Code,IntelliJ IDEA,Chrome 中几乎都可以使用同一套语义的快捷键。
基础移动
下/上/左/右移动 j/k/h/l
移动到下一个 word 第一个字母 w
移动到下一个 word 最后一个字母 e
移动到上一个 word 第一个字母 b
移动到行首第一个字符 0
移动到行首第一个非空白字符 ^
移动到行尾最后一个字符 $
页面内移动
向下/上移动半页 d/u
回到顶/尾部 gg/G
浏览历史
后退 H
前进 L
切换标签页
切换左/右标签 J/K
切换左/右标签 gT/gt
切换到第一个 Tab g0
切换到最后一个 Tab g$
上一个标签页 ^
新建一个 Tab t
查看标签页列表 T
关闭/恢复标签 x/X
固定标签栏 <a-p>即 alt+p
新标签中打开多个链接 <a-f> 即:alt+f
开/关静音 <a-m>即:alt+m
URL 跳转
跳转到当前 URL 上一级/最高级 gu/gU
编辑当前地址栏 g+e/E 并在当前/新窗口中打开
跳转到当前文本框,将光标放在页面中的第一个输入框 gi
(2gi就是第二个输入框)
标记
ma 当页标记,只能在当前tab页面跳转,m + 一个小写字母
mA 全局标记,可以再切换到其他tab的跳转过来,m + 一个大写字母
`a 跳转到当页标记
`A 跳转到全局标记
`` 跳回之前的位置
其他常用操作
窗口打开模式 本窗口/新窗口 f/F
查找书签 b/B(当前/新窗口打开)
查找历史记录+书签 o
刷新 r
搜索剪贴板关键字 在当前/新窗口 p/P
将标签页移动到新窗口 W
查找 /
然后使用 n/N 向下/上查找结果 n/N (回车后直接打开链接,不用再使用f/F定位)
复制当前链接 yy
新模式 i
查看源码 gs
其他
查看所有快捷键 ?
复制当前标签页 yt
从页面中选择一个链接复制到粘贴板 yf
移动当前标签到左/右侧边 <</>>
滚动到页面最左/右边(在有滚动条下才有效果) zH/zL
插入模式 i(可以屏蔽掉vimium快捷键,使其不和网页默认快捷键冲突)
创建新标记(可创建多个 m 使用方法
设置当前/全局滚动条位置 m+小/大写字母
跳转到设置的滚动位置 ~+字母
可以通过在普通模式下输入 v
来进入复制模式。
切换到复制模式 v
在复制模式下,就可以不用通过鼠标,而通过快捷键来选择页面中的内容。通过上面提到的鼠标移动方法,来选择需要复制的内容,然后 Cmd+C。
可以在自定义按键中设定键盘快捷键映射。
map key command
将命令映射到 Vimium 中,覆盖 Chrome 默认值unmap key
取消一个命令,并重新载入 Chrome 默认unmapAll
取消所有命令绑定,尝试删除 Vimium 的所有命令举例
map <c-d> scrollPageDown 设置 Ctrl+d 按键来向下滚动页面
map r reload 设置 r 为 reload 快捷键
unmap <c-d> 取消 c-d 的设置
Vimium 引入了一个 Vomnibar 的概念,通过 o
来引入。
可以在 Vimium 的设置中,自定义搜索引擎的格式。
a: http://www.amazon.co.jp/s/?field-keywords=%s Amazon
d: https://duckduckgo.com/?q=%s DuckDuckGo
g: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s Google
y: 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s YouTube
gm: https://www.google.com/maps?q=%s Google Maps
b: https://www.bing.com/search?q=%s Bing
bd: http://www.baidu.com/s?wd=%s Baidu
bl: http://www.bilibili.tv/search?keyword=%s Bilibili
w: https://www.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Search&search=%s Wikipedia
zh:https://www.zhihu.com/search?type=content&q=%s Zhihu
icb: http://www.iciba.com/%s
yd: http://dict.youdao.com/search?q=%us
gs: 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q=%us&hl=zh-CN
gt: https://github.com/search?q=%s
tw: https://twitter.com/search?q=%s
更多的搜索引擎定义可以参考这里
当完成上述设置之后,就可以在页面中按下 o
按键,进入搜索模式,输入缩写和搜索内容进行快速搜索。
比如,先按下 o 然后在弹出的输入框中输入 y vimium
,就表示用 YouTube 搜索关键字 vimium。
今天遇到一个证书发行商提供的客户端 Windows only,无奈只能在想办法在 macOS 下安装一个 Windows,因为之前就使用过 VMware Fusion,个人使用是免费的,所以立即就上官网下载。
另外 Windows 镜像在 MSDN ITELLYOU 上下载,
安装虚拟机的过程非常简单,将 ISO 拖入到安装界面,然后打开虚拟机就开始了自动安装,但是没想到的是在安装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的界面,始终无法跳过。
所以在这里记录一下如何在安装的过程中跳过联网。当到联网的画面之后,按下 Shift+F10 或者是 Fn+Shift+F10 快捷键调出命令提示符窗口。
在 cmd 界面中,通过 cd 命令切换到,C:\Windows\System32\oobe\
目录,然后执行 BypassNRO.cmd
,按 Enter 键。系统会自动重新启动,并提供在不联网的情况下完成首次开机设置的选项
在使用上一步完成系统初始化之后,进入 Windows,依然无法联网。可以通过如下的步骤来使得虚拟机中的 Windows 能联网。
powershell
Set-ExecutionPolicy RemoteSigned
cd D:\
./setup.ps1
等待安装完成之后,就可以看到网络已经连接了。
Music Tag Web 是一个基于网页的歌曲元数据编辑工具,支持编辑标题,专辑,艺术家,歌词,封面等信息。之前在 Windows 上用过一个叫做 [[mp3tag]] 的应用,后来在 macOS 上用的是 MusicBrainz Picard,后来发现一款非常不错的音乐播放器 [[Swinsian]],用了很久。我本地的所有音乐文件都会放在一个文件夹中然后使用 Syncthing 来同步。
正因为我的音乐库被同步到了 VPS 中,虽然本地也有一份备份,但是如果恰好电脑不在身边,那就不太好立即操作。
再回到今天的主题 Music Tag Web,它的特点是:
如果有人想要研究一下什么歌曲的元数据,那就避不开 [[MP3 ID3]] 这样一个名次,对于 MP3 ID3 的格式,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Music Tab Web 的安装非常简单,直接通过 Docker 启动即可。
直接使用命令启动(不推荐):
docker run -d -p 8001:8001 -v PATH_TO_MUSIC:/app/media -v PATH_TO_CONFIG:/app/data --restart=always xhongc/music_tag_web:latest
推荐使用 docker compose 启动,具体的配置可以参考我的仓库
version: '3'
services:
music-tag:
image: xhongc/music_tag_web:latest
container_name: music-tag-web
restart: always
ports:
- "8001:8001"
volumes:
- ${PATH_TO_MUSIC}:/app/media:rw
- ${CONFIG}:/app/data
command: /start
等待启动,使用 docker-compose logs -f
查看日志,没有出现问题即可,之后访问 IP + 端口 http://ip:8001 访问主页面,在路径后面加一个 admin 就可以看到管理界面,默认账号密码 admin/admin。
Music Web Tag 的界面非常直观,支持手动修改,或者根据匹配的信息自动修改,也支持整理文件夹以及简体转繁体,繁体转简体等操作。
和软件的本地版差距不大,除了界面上有所变化功能上并没有变化太大,能够根据平台来索引歌曲文件,可以进行手动的歌曲信息修改,包括了歌手、专辑、风格以及歌词等等信息都可以修改。支持的文件夹整理是一大亮点,可以针对专辑或者歌手,将其歌曲放在一个文件夹中。
自动修改完成之后就可以看到文件的信息被修改,同时也能在操作记录中看到是否有失败项。而针对自动修改错误的,也可以直接在界面进行手动修改。
在很多地方看到过这一本书的书评,Twitter 上关注的人当中也不乏推荐者。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很早就听过《疯投圈》的播客提到过这个名词,这个世界上有两类公司,一种是小而美的公司,一种是大而全的公司。小而美的公司追求简洁、高效和精益,专注于核心业务,避免过多的复杂性和浪费。而大而全的公司则追求规模、多样性和全面性,拥有庞大的组织架构和复杂的业务流程。我想,很多的大公司都是经历过小而美的阶段,比如说只有一个搜索栏的 Google;比如说只提供照片分享的社交网站 Instagram;比如说专注于影视作品打分的豆瓣。很多小而美的公司会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比如 Google 的竞价广告,进而变成一家庞大的公司;又或者像 Instagram 这样被大公司收购,进而成为一家主流的图片社交网站;很少一部分会像豆瓣一样,既没有发展成为一家庞大的公司,也没有被另外一家大企业收购进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有很多的公司,可能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而被淹没在历史里面。
但这一本《小而美》吸引我的点在于,作者提倡去长期经营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刻意」的维持公司的规模不要过大,并且要长期在发展中保持专注高效,为现有客户提供长期的价值。
通过目录,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本非常实用主义的书,作者的很多建议非常贴近现实,甚至很多都可以直接套用。从创建社区,提出问题,构建想法,提出解决方案,到假设验证,冷启动,营销,运营,作者通过自己创建 Gumroad 的经历给读者编写了一本创业说明书。在很流行 [[独立开发者]] 的当下,这本书受到热捧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而美》的作者叫做 萨希尔·拉文吉亚(Sahil Lavingia),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位作者,但是直到我看书,才知道原来他是 Gumroad 的创始人,这本书也是记录他尝试将这个创作者平台做大,却不成之后的思考。他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投资人。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原始的书名是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How Great Founders Do More with Less》,直译过来其实有一些些差别,极简创业者、伟大的创业者如何使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更多,但中文书的翻译正恰好说明了本书的全部重点,作者不是教人创建一家大型企业,而是让读者明白如何创建一个可持续盈利的项目。作者自称自己是极简主义创业,那什么是极简主义创业者呢,在解释这个词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前几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叫做「独角兽」,被称为独角兽的企业,是指那些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企业,Uber,Dropbox,Evernote 等等,这一些项目有非常成功的,上市的,也有像 Evernote 一样「失败」 的。而回到本文的主题 —- 极简主义,就是那些成为不了独角兽的公司,但是却有其存在的价值,可以通过少量的人力和资源即可维护的项目,能给客户不断提供服务和价值。极简主义创业者不是为了攫取利润,而是为客户和社区创造价值。这也是这一本书的核心。作者倡导创业者通过减少复杂性和浪费,利用自动化,不断优化流程的方式来打造一个企业。
先是创作者,再是创业者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找到一个可行的产品,然后扩大经营
这本书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并且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描述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可以被实施的,如果非要说的话,这一本书可以说是极简主义创业说明书,作者连需要做什么,做几步,怎么做都写得非常清楚,从建立社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销,等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但个人对这一本书的观感不佳的一个原因是作者每一步实施都浅浅的略过,点到为止,如果说创业者可以按这个说明书操作倒也不错,但这本书更多的是给读者一个思路,一个思考的方向,原来还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