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宇宙(Fediverse)是一个由一系列自由软件组成的、相互连接的服务器网络,用于社交媒体、博客、文件托管和其他现代网络活动。这个名字是由“联邦”(Federation)和“宇宙”(Universe)两个词组成的谐音。
在联邦宇宙中,每个服务器都是独立运行的,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定制。这与传统的社交媒体平台不同,后者通常由大型公司运营并拥有。
联邦宇宙的主要优势包括:
本博客之前也陆陆续续分享过一些基于 Fediverse 的服务和平台,比如 Mastodon,Funkwhale 但当时就是以一个单纯的 #self-hosted 服务分享,并没有过多的介绍 Fediverse,所以这里就再总结一下这个联邦宇宙下还有哪一些有趣的服务。
如果有兴趣也欢迎使用我维护的 Mastodon 节点。
联邦宇宙中的流行平台包括
文字
图文
音乐
视频
直播
社区
一直以来就有一个「话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面,那就是总结回顾一下我过去时间不长的了解,观察,试水权益市场(证券,期权,基金等)的经历以及在这个市场中犯过的几个致命的错误。
我的投资经历时间不是很长,至今可能也只有 5 年多一点,但是这五年里面,经历过疫情间的牛市,也经历过中概股估值逻辑的变化,经历过股价短时间翻倍,也经历过个股跌去 90% 的风险。经常有人说如果要在股市中成长,那么经历过一次牛熊是必需的。
过去的 5 年时间里面我很少去公开场合谈论股票投资,虽然我也单独地开了EV 投资笔记 的博客,但是其实真正去了解一个公司,并下重注的场景并不是很多,我把我自己当作一个初学者,门外汉,毕竟我并不是金融,经济专业出身,大部分的知识也都是我从朋友的聊天,从书里面,从这,从那边,一点点学习的。曾经有一年,我以证券,期权为关键字,几乎看了当时还在的 Kindle 市场里面所有相关的电子书,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学习期权理论, 之后才真正地去市场上买卖期权,当然那个时间点上还在疫情间,但美股却上涨得异常凶猛,所以也让我曾经一度误以为将期权的知识比较牢靠的掌握了,毕竟最初购买的两笔 Call 就让我翻了 4 倍和 3 倍,并且也让我的证券账户两年的时间从 3000 美元变成了最高 15000 美元,但正向波动率大,反向的波动也大,当美股中的中概股被重新估值,我也见证了我的账户高达 90% 的亏损,虽然中间我有好几次机会可以使用 [[Buy Put]] 来锁定价格下行风险,但是我却做了 [[Sell Covered Call]] 的操作,虽然赚取了一点蝇头小利,但也让正股的亏损不断扩大。所以也正好借此机会来回顾一下我过去犯过的错误,也写一些总结留给我自己做教训。
无下限的波动,让我注意到了「分散」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为什么巴菲特推荐一般人就直接买大盘指数 ETF,把所有的资金只投入一两只波动非常高的股票时,虽然可能会获得「高收益」,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高风险」也需要能够承受。中概股在过去 2 年的时间内的跌幅大家也能看到,忽视市场对资产的定价是我犯过的另外一个错误,但如何「估值」「定价」本来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思考路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进行分散投资,比如去购买中概股整体的 ETF,配合 S&P 500(标普 500),QQQ(纳斯达克 100 指数),那么也不可能发生跌幅打到 90% 的情况。更甚至如果搭配一些其他国家的 ETF,比如日经 225 等等,可能收益率会更加好看一些。说到这个地方,我也才意识到,为什么在日本售卖最多的 NISA 产品就是全世界以及 S&P500 等产品,直接购买大盘指数风险以及波动性会被平均很多,当然与此同时也收益率也会被平均。当去购买大盘指数的时候也只有发生系统性的市场奔溃也才会出现 90% 的亏损情况吧,但想要能够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那么显然还需要通过一些搭配组合。
当我现在来回忆我过去购买个股的经历,就又让我想起了那本著名的 [[随机漫步的傻瓜]],我所有的操作都想是在这个市场中随机漫步,踩中了,有非常好的收益,再走着走着就掉到了坑里面。
那很多人说的价值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到底在于什么地方,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当我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更随着自己的意识购买的时候就和投机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价值投资则是去判断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而对于我来说去判断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的时候就又遇到了难题。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就去看我在使用什么,我周围的朋友在使用什么公司的产品,然后我用最普通的估值手段,就是对比估值,找一家相近的公司,去看他们的市值差别,然后去买那个便宜的公司。虽然我借着这个最简单的模型,让我压中了索尼(SNE),Cloudflare(NET),但也正是因为不太能坚守自己的判断,没有获得那个最大的收益,而早早地就卖掉了。
于是之后我就一再的问自己,如果要去买一家公司,我愿意拿住 10 年不卖吗?前两天在 Twitter 上看到一个日本网友分享自己从十年前自己了解机器学习开始就关注 Nvidia 的股票,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了 Nvidia 在 AI 领域的无限潜力,于是从二〇一几年开始就开始买入 Nvidia,直到最近 Nvidia 市值超过 Amazon 的时候,已经拥有了超过 80 倍的收益,150 万日元的收益,变成了 1 亿多资产。可是我问自己,我很早就能看到 Nvidia,但那个时候只是把他作为一个游戏显卡公司(以我的认知),而在 2019 年,2020 年我有多个机会想要了解一下 Nvidia 这家公司,但依然还是没有坚定的信念,于是日子就一天天过去了。
我也时长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感慨,错过了 2023 年的日经指数,虽然我已经准备好了证券户口,也入金了,但却没有购买,看着任天堂从 6900 涨到了 8200 JPY,我也错过了 BTC 从 20000 USD 涨到 50000 USD,更甚至错过了很多「机会」,但我也告诫我自己,不去后悔追悔已经发生的事实,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这句老话又在我的脑海里响起。
在刚刚进入证券市场的时候,我常常会问金融行业的朋友,最近买些什么,在最初的时候,也常常会跟着别人(这种途径)去跟投,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我就发现,虽然朋友会有一些推荐是不错的,比如上面也提到过的 Nvidia,也有在 18,19 年就说过的 BTC,但是也有推荐过腾讯音乐一类跌得非常多的标的。
所以当我意识到我不应该根据别人的选择或者情绪来寻找自己的标的之后,我就再不会再根据他们的建议来买卖,反而是我也会一起讨论,然后从中发现新的机会,当然这都是建立在自己分析,研究之后的。
过去 5 年,我可以告诉我自己,如果全亏完了,那也就当是一笔学费了,但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断断的五年间我所经历的,美股疫情间的大牛市,以及之后的百年一遇的连续三次熔断,很多人说只有经历过一轮牛熊之后才能成长,对于我来说可能也是这样的,我认识到我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了波动可能带来的不安。所以当下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的累积本金,尽量地通过学习知识来补足自己不明确的地方。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在内心也计算过,如果要达到一个高收益,那么有一个很简单的计算公式,那就是本金乘以波动率。市场和标的选择会影响波动率,但是对结果影响更大的是其实是本金。
有些时候想想还挺「不公平」的,就像德州扑克一样,在场上拥有筹码多的人更有话语权,在证券市场上其实也是一样的,我在操作期权买卖的事后,尤其是在 Sell Covered Call 的时候常常再想,如果我拥有更多的正股,那么其实操作的空间更大。更不用说在虚拟货币的世界里面,可以通过质押,等等方式让钱通过抵押的方式产生钱。而一个巨大的本金本身就是一个能下金蛋的鹅。
真正的 [[长期主义]] 是到底是什么,就如我的经验,虽然我可以在两年的时间内将每年的年化收益率达到 100%,但是时间拉长,收益率反而是负数的。那么长期主义就是将目光放远,用上面我得出的所有经验,制定长期的投资策略。避免短期的情绪影响;将目光放到 10 年以后;不再频繁交易;选择「好公司」,长期持有。
我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下记录。国内市场,虽然现在不稳定的因素还挺多,但是还是坚持定投中证红利,以及沪深 300;港股里面还有一些钱,做一些科技股的定投吧;而日经 10 年期的目标就是将 NISA 额度充分利用,每年 120 万日元,买点日经 225,再买点 SP 500;美股则是一个重点关注的目标,虽然现在指数个人感觉也已经很高了,但还是希望能用一些手段进行对冲,做好风险管理。
盈立证券是一家持牌的香港互联网券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美股、港股、A 股、美股期权等金融产品交易服务。
盈立证券成立于 2014 年,总部位于香港,在新加坡、美国、台湾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金融科技团队,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安全、便捷、智能的投资服务。
安全性上:
在价格上:
在功能上:
到应用市场搜索 uSMART 或者 盈立证券会发现在 App Store 中有两个,一个图标中带有 SG,一个图标中带有 HK,这两个应用分别是新加坡盈立和香港盈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开设哪里的账号,如果你有 OCBC 那么可以选择 SG,如果有港卡那么可以选择 HK。
如果你是新加坡国民,那么直接是新加坡的身份开户即可。
如果是中国大陆的居民,可以直接使用身份证作为验证材料。
下载 uSMART 盈立证券 App,输入邀请码 7urg,或者点击链接 开户。
如果选择应用开户,那么在 uSMART SG app 里,选择「开户」,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开户」,之后按照上面的要求填写自己的资料即可。
如果还不知道 OCBC 是什么,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介绍了 OCBC 华侨银行,以及完全在线开户的流程。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页面最后的 Telegram 加入群组一起讨论。
入金的过程比较简单,和大部分的香港证券账户一样,[[香港券商]]有 [[银证转账]], [[FPS 转数快]],[[eDDA 快捷入金]],电汇 等等方式,新加坡有自己独有的 [[eGIRO]] 系统,FAST 支付系统等等。
在详细说明 OCBC 入金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新加坡券商的入金方式。
eGIRO 是新加坡本地的电子支付,清算系统,全称是 Electronic GIRO。这里 GIRO,全称是 General Interbank Recurring Order,用来处理定期付款,比如缴费,电话费,停车费等等费用。GIRO 早在 1984 年就出现了,2001 年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的推动下,出现了新加坡的 [[ACH]],叫做 [[eGIRO]],支持通过在线的方式完成。
[[PayNow]] 是新加坡的实时支付网络,由新加坡银行协会 (ABS) 管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监督。消费者和企业可以使用手机号码、新加坡国民身份证号或外国人身份证号、公司注册号 (UEN) 或虚拟支付地址(VPA 用于 NFI 账户,即电子钱包)来注册服务。然后,用户可以通过 FAST 网络从一个银行/电子钱包账户转账至新加坡的另一个银行/电子钱包账户(仅限新元),FAST 网络是一个受监管的标准支付渠道,能够确保支付提供商顺利互通。
[[FAST]] 于 2014 年 3 月 17 日推出,是新加坡的电子资金转账服务,让参与银行的客户几乎可以即时将新元资金从一家银行转到另一家新加坡银行。FAST 这种转移是安全的,而且一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都可以使用。用户可以在每笔交易中进行最高 20 万新元的银行间资金转账。
FAST 的优点就是即使到帐,非常类似于香港的 FPS。
Wise 是一家成立于英国专注于汇款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使用 Wise 入金盈立可能需要一定的手续费。
BigPay 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AirAsia 于 2018 年推出的电子钱包,不设任何会员费或帐户维护费,还附带一张免年费的预付卡,只要透过信用卡、银行卡或现金充值后就能使用。因为本人没有该支付,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参考官网。
最后总结,OCBC 支持 eGIRO,虽然慢一些,但也能用,如果有 PayNow 或者 FAST 等方式,也可以尝试一下。
如果有人感兴趣也可以留言,我可以介绍一下香港券商,比如老虎证券,富途证券,华泰证券以及 Longbridge [[长桥证券]]的使用。
Umami 是一个可以自托管的数据统计服务,可以用来代替 [[Google Analytics]]。 “Umami”,源于 “Umai”,在日语里是“美味、鲜味”的意思。
默认情况下官方推荐的是使用 [[PostgreSQL]] 来作为数据库,可以参照如下的安装。
apt -y update
apt -y install curl git nginx python-certbot-nginx
curl -sSL https://get.docker.com/ | sh
systemctl enable docker nginx
curl -L https://github.com/docker/compose/releases/download/1.27.4/docker-compose-`uname -s`-`uname -m` -o /usr/local/bin/docker-compose
chmod +x /usr/local/bin/docker-compose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mikecao/umami.git
cd umami/
# edit docker-compose.yml
修改:
version: '3'
services:
umami:
image: ghcr.io/mikecao/umami:postgresql-latest
ports:
- "127.0.0.1:3000:3000" # 仅监听在本地
environment:
DATABASE_URL: postgresql://username:password@db-umami:5432/umami # 配置数据库用户和密码
DATABASE_TYPE: postgresql
HASH_SALT: replace-me-with-a-random-string
depends_on:
- db-umami
db-umami:
image: postgres:12-alpine
environment:
POSTGRES_DB: umami
POSTGRES_USER: username # 数据库用户
POSTGRES_PASSWORD: password # 数据库密码
volumes:
- ./sql/schema.postgresql.sql:/docker-entrypoint-initdb.d/schema.postgresql.sql:ro
- umami-db-data:/var/lib/postgresql/data
volumes:
umami-db-data:
然后执行:
docker-compose up -d
配置 Nginx 反向代理: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umami.yourdomain.com; # 换成你的域名
client_max_body_size 0;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127.0.0.1:3000;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Proto $scheme;
}
}
但是我为了避免再维护一套数据库,所以使用了之前介绍过的云端 MySQL 兼容数据库 PlanetScale 。
安装过程参考这里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einverne/dockerfile.git
cd umami
cp env .env
# modify .env
docker-compose up -d
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 Nginx ,或者直接 [[Nginx Proxy Manager]],配上域名就完成了。
giffgaff 是一家来自英国的低成本移动运营商,隶属于英国三大运营商之一的 O2 旗下。成立于 2009 年的 giffgaff,以无实体店面、无客服热线、灵活套餐等特色服务,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移动体验。giffgaff 特别适合短期去英国的游客以及英国留学生,giffgaff 也支持全球漫游。
访问 https://giffgaff.com/activate 然后按照上面的提示,输入激活码。然后输入邮箱注册账号,进行到下面一步的时候,选择 Pay as you go。
激活时需要 Visa 或 Mastercard 来进行最低 10 英镑的充值(约合 90 人民币)。首次充值不支持 PayPal,后续可以使用。
充值成功之后会获得一个随机的号码,是一个 10 位的号码,一般首位为 0 。
英国的国际区号是 +44,所以如果要给此手机号发送短信,需要在前面添加。
180 天之内消费一次就可以一直使用该号码,最直接的就是每 180 天给 Google Voice 发送一次短信,价格约为 0.3 英镑,人民币 3 元。
如果觉得 GiffGaff 不错的话,可以点击我的邀请链接 ,使用我的邀请链接首次充值可以多 5 英镑。
The Logfile Navigator 是一个高级的日志查看工具,后面简写为 lnav。
早上在看 [[Logdy]] 的时候(一款可以将终端的输出 (stdout)发送给浏览器 UI 界面,在可视化界面中检索浏览的开源工具),在作者发帖的讨论中,看到有人推荐 lnav 这一款工具,在本地开发的时候,用 lnav 来查看日志。1
在不知道 lnav 之前,我一直都是使用 tail -f, less, zless, more 来查看日志的,但是 less 这一些工具都是不带高亮的,所以每一次都需要通过搜索来找到自己的想要的内容,但看到 lnav 的介绍立即就看到了 lnav 的高亮显示,立马就尝试了一下。
Ubuntu 下
sudo apt install lnav
完整的命令行参数
❯ lnav -h
usage: lnav [options] [logfile1 logfile2 ...]
A curses-based log file viewer that indexes log messages by type
and time to make it easier to navigate through files quickly.
Key bindings:
? View/leave the online help text.
q Quit the program.
Options:
-h Print this message, then exit.
-H Display the internal help text.
-I path An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directory.
-H Display the internal help text.
-I path An additional configuration directory.
-i Install the given format files and exit. Pass 'extra'
to install the default set of third-party formats.
-u Update formats installed from git repositories.
-C Check configuration and then exit.
-d file Write debug messages to the given file.
-V Print version information.
-a Load all of the most recent log file types.
-r Recursively load files from the given directory hierarchies.
-R Load older rotated log files as well.
-t Prepend timestamps to the lines of data being read in
on the standard input.
-w file Write the contents of the standard input to this file.
-c cmd Execute a command after the files have been loaded.
-f path Execute the commands in the given file.
-n Run without the curses UI. (headless mode)
-q Do not print the log messages after executing all
of the commands or when lnav is reading from stdin.
Optional arguments:
logfile1 The log files or directories to view. If a
directory is given, all of the files in the
directory will be loaded.
Examples:
To load and follow the syslog file:
$ lnav
To load all of the files in /var/log:
$ lnav /var/log
To watch the output of make with timestamps prepended:
$ make 2>&1 | lnav -t
Version: lnav 0.8.5
直接查看日志文件
lnav /path/to/file.log
进入 lnav 之后还有一些快捷键,可以使用 ?
呼出帮助。
和 Linux 下大部分交互的工具一样,lnav 也遵循了一直的交互逻辑
/
,检索可以看到上面的这些快捷,基本上和 Vim/less 的一致。
还有一些调整显示的选项
检索语句
:<command>
执行内部命令,具体的命令可以查看帮助文档,或者阅读 ?
中的文档
:goto 2 hour ago
:goto 12:00
;<sql>
,执行 SQL 检索关注我博客的人应该也知道,我最近在学日语, 今天早上打卡 [[Duolingo]] 发现还差一天完整一年,但其实去年因为搬家中途中断了几天,否则应该时间更长。
但其实我很早就使用 Duolingo,先后在上面学习过英语,韩语和日语。所以今天早上就来简单的讲一讲我的体验。
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单纯使用 Duolingo 我个人的感觉是没有太大的用处的,最多能够对常用的句式,单词有一个基础的概念。但这并不表示 Duolingo 没有实际用处,相反我认为 Duolingo 可以很好的配合枯燥的语法课,以及可以克服初期学语言没有办法融入那个语言环境的问题。通过 Duolingo 对基础单词句式的反复记忆,让自己能达到对日常所见所听,日常会话能脱口而出的状态,不再需要在脑海里面做语言的转换。
如果对一个语言没有任何兴趣,是很难学进去的,相反如果对一门语言有兴趣,那么其实很快就可以入门,反而是如果要达到流利水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那种因为追星可以从零将韩语学到母语者水平的人,也不乏那种因为喜欢动漫以及日本文化自学日语到 N1 的人。找到关心的那个点,比如我最早其实就是为了听韩语歌,我就想知道怎么搜索我所听到的那个歌,所以想要去了解韩语的发音,韩语怎么输入。
那么 Duolingo 是怎么解决这个兴趣问题的呢?就是将语言学习的知识变成通关游戏,用户面临的选择只有一个就是去通关,不再会那种想要学习一门语言,困难扑面而来的感觉,没有复杂庞大的语法知识,只有一只可爱的猫头鹰每天督促学习。
语言学习的另外一大问题就是,缺乏使用的场景,如果你身处在一个陌生国度,陌生的语言环境,那种本能的生存问题会逼迫你快速的进入那个语言环境,从我自身的经验而言,从最初来日本一句日语不会,到能够识别一些单词,很多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比如我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是从地铁的站名中学到的,我刚来日本的时候,每天都会经过一个站叫做「北千住」 きたせんじゅ,我就学会了「北」叫做 きた,后来又路过了南千住,就又记住了みなみ,再后来因为住的地方搬到了一个包含了「西」的车站附近,正好对称,西边的叫做 にし,东边的叫做 ひがし。再后来,比如我对数字 7 和 8 总是分不清楚,直到我去了一次体检,我拿到的号正好是 174,なな 的发音就再也忘不掉了。
但说实话,Duolingo 在这一点上,并不能解决「说」的问题,但是能解决「听」的问题,并且是构建了一个语言的场景,从最初的见面打招呼,到去餐厅吃饭,到了解这个语言的文化,到政治等等,在打关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式的学习。
当然 Duolingo 只能说是一个语言辅助工具,我下面说一说我的建议。
所以综合我的经验来说,我的建议是,如果想学一门语言,首先使用 Duolingo 来先来体验一下这个语言,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就能够让你对这个语言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然后每天坚持背单词,不需要刷很多,使用间隔空闲的时间记忆一下即可,为的是每一天能够唤醒记忆,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即使每天只学习 10 个新单词,那么一年也能有 3650 个单词的量,那这已经是 N3 所要掌握的词汇量了。
当然背单词并不一定需要 Duolingo,我在我的笔记 中也曾经推荐过很多词典,比如桌面端的 GoldenDict,比如移动端的欧陆词典,MOJi 辞书等等,关键的是需要看到,查阅,再次看到,再了解,看到,知道。
Duolingo 可以很好的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但和上面所说一样,我个人感觉只用 Duolingo 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系统学习语言语法上来说。
所以我的建议是同时去其他地方补充语法知识,比如从视频教程中,和老师的一对一授课中。可以先将网络上那些已经整理好的知识点,在背诵 Duolingo 的时候,反复的问自己,这里是什么语法,然后我的经验就是,当发现 Duolingo 遇到瓶颈的时候,一般就是那个语法点没有掌握,这个时候赶紧补充点语法知识,如果语法知识超前了,那么我会发现我就能跳级了,在这样一个平衡过程中就能一点点的了解越来越多了。
最后分享一个因为语言发音而导致的搞笑视频。
今天在了解 [[Hono]] 的时候直接使用了 Cloudflare Worker,然后快速实现了一个上传图片到 R2 的代码,回想之前我一直都是使用 [[Chevereto]] 来管理的我博客的配图,Chevereto 的图片都是存放在新加坡的一台机器上,这台机器虽然在国外访问没啥问题,但是在国内延迟略高,所以一想怎么不直接用 [[Cloudflare R2]] 免费的 10 GB 存储了,我自己用 Chevereto 近五年的数据才用了 700MB+,10 GB 已经完全足够我再用 20 多年了。
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又不想让我的博客图片迁移完成之后立即挂掉,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访问的路径之前是类似 https://HOST/images/2023/09/08/IMAGE.png 这样的访问路径,而幸好 Chevereto 本地保存的路径也是类似的结构,存放在了相似的文件夹结构路径下。
那么我的需求就变得非常简单,直接将本地的文件拷贝到对应的 R2 bucket 中 /images
路径下即可。于是了解了一下,发现官方的 CLI 并不支持直接上传。但是官方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利用 rclone 工具。
这个工具我之前也介绍过 ,但是当时那篇文章重点在于使用 rclone 挂载磁盘,但是原理也是一样的,只是在这里我会使用 copy
命令,创建一个 remote (兼容 S3) ,然后将本地的文件夹所有的内容直接拷贝远端。
基础的 rclone 设置过程就不再赘述,直接运行 rclone config
进行初始化,并创建兼容 S3 的 remote,比如这里起个名字叫做 r2。
在交互式命令行中,需要访问密钥,访问 Cloudflare 后台,创建 API Token 1
执行 config 命令之后,会写到本地配置文件中,如果交互式命令行有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修改这个配置,或者自己可以直接编辑此配置来完成初始化。
❯ cat ~/.config/rclone/rclone.conf
[r2]
type = s3
provider = Cloudflare
endpoint = https://3f----------.r2.cloudflarestorage.com
access_key_id = db----------------------------b3
secret_access_key = bf------------------------------------------------------------1a
acl = private
完成配置之后,可以使用 rclone
命令来完成本地和 R2 之间的文件复制。
首先使用 rclone tree r2:
来列出 r2 中的所有内容,来验证配置没有问题。
然后可以指定 bucket 名字 rclone tree r2:bucket_name
。
然后就是正式开始我的任务,大致看一眼 rclone 的帮助文档,然后执行:
rclone copy -P -v /path/to/image r2:bucket_name/images
执行的过程中会显示当前的进度,然后完成之后,所有的文件都会在 bucket_name 的 images 路径下。
《首尔之春》是一部很久之前就加入待看片单的电影,终于在昨天晚上看完了。
《首尔之春》是韩国 2023 年的票房冠军,也是韩国电影史上首部根据双十二政变事件改编的影片,由《阿修罗》导演金性洙执导,黄晸珉、郑雨盛、李圣旻、朴海俊、金成均主演,2023 年 11 月 22 日在韩国上映。
看完直接先说几点感想吧。
导演能够将这么庞大复杂的人物关系梳理并展开清楚,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和《1987 黎明到来的那一天》不一样的是,1987 中故事是分段进行的,虽然人物关系也非常复杂,出场人物也非常多,但划分到具体段落中观众只需要记简单的几个就行了。而在《首尔之春》中所有出场的人物全部都是围绕着这一件事情发展而展开的,从安保部,到青瓦台,从总长家到陆军总部,从反叛军地堡到首尔警备司令部,出场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地点也一个接着一个更换,但我在观察的过程中竟然没有一丝感觉到混乱,只是事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出现的人物数量之多。不过我回想起来,可能也是我看韩影比较多,里面的主角配角,甚至只出现一两分钟镜头的演员都是老面孔,看的时候也是不停地被这个超豪华的演员阵容惊讶到。
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其实我没有很了解,虽然我看了一两本韩国近代史的书,读过一两篇关于光州民主化运动(518 事件)的维基百科和文章,但具体 12 月 12 日那一天发生了什么,其实我还是不了解的,但现实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我还是大致知道的。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明明知道黄政民饰演的全斗光就是全斗焕,他会成为改变韩国历史进程的人,但在前半段看到他遇到这种各样问题的时候,还是会不断地想要了解他是怎么一步步完成夺权的,这又是一个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点。另外就是我看过太多的影片,1979 年那个时间前后发生的其他「故事」,所以理解这部分历史相关的倒也还好,比如讲述 1979 年发生的刺杀事件《南山的部长们》,比如 1980 年的光州民主化运动的《出租车司机》《华丽的假期》,以及 1987 年的《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还有倒序方式讲述那一整段历史的《薄荷糖》,更不用说很多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电影《普通人》《南营洞 1985》《五月的青春》等等。
程序正当,看电影的过程中其实我有一点我还挺想拿出来说说的,虽然我知道这个就是事实上的军事政变,但黄政民从始至终都需要总统的签字,这一条线索贯穿了全篇,从开始谋划抓捕总长开始这个就是一个必要条件,虽然过程中一直没有拿到「授权」,但最终一幕总统在被迫之下还是签署了。我看到这一个地方的时候其实还感觉停有意思的。在片中能明显的看到黄政民只有两颗星,但是总长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 4 颗星,也就是说一个权力明显不对等的两个人,却发生了一个中层将军直接绑架总长的事件,谁授予的权力呢?其实这个地方也能看到韩国的制度设置里面,虽然经过了朴正熙几十年的独裁统治,但这样一套权力等级制度虽然还在但却错综复杂,尤其是当朴正熙这样一位独裁者突然被枪杀之后产生了权力的极度不平衡。这也是我之前曾经和朋友说过的,一个独裁的体制并不一定会产生极恶的状况,但是一旦权力真空那么发生灾难是必然的。黄政民的权力,武装力量来自于自己,但他却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一个由表面政府首脑签署的文件,才能完成他的整个计划。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不经回想起,韩国民主化运动一路过来的不易,但是也能想到他们成功的必然,在电影里面也非常简短地有出现,1979 年就已经有了完整的媒体监督(虽然还在被压制),已经拥有了非常完整的权力监督体制(虽然还能被颠覆),已经拥有了政治,军事不能混为一体的思想。当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能够预想到最后只要唤醒大部分的民众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民主。
在看到电影一半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为所谓的「正义」一派捏一把冷汗了,而整部电影也用事实告诉普罗大众,如果对于一个「权力」放任不管,那么接下来就是迎接被放出全力牢笼的猛兽的作恶,接下来 1987 中提到的严刑逼供,光州事件中的大规模镇压,已经长达近 10 年的军政府统治,让韩国的民主化运动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电影到一半左右当黄政民开始策划政变开始,节奏逐渐加快,接下来的剧情发展非常快速,我也知道了为什么韩国年轻人有看这部电影的心率挑战,气愤值挑战,所谓正方的一切行为看起来都非常的懦弱,除了郑雨盛饰演的首尔警备司令官的角色还有一点气度,其他什么国防长官,一听到枪响就逃到了美军基地,还有陆军司令部反复变化的命令,更还有丝毫没有作用的总统,这一些人物的出现那故事的结局已经是必然。
说完了这么多,再来说一说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缺点吧。
首先有一个让我一下子出戏的特效镜头,就是有一个转场镜头,就是在光化门的李舜臣将军像那边,那个转场的画面特效实在太差了。
第二个缺点就是陆军总部,国防长官地刻画都太脸谱化了,虽然历史上的这些人物具体发生了什么很难去再现,但是电影中的表现都是太「简单」,当然可能也受限于篇幅,除了几个主角的刻画比较丰满之外,其他人都是非常潦草的一笔。
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明明是发生在 12 月 12 号的事情,片名里面却带着「春」字,全斗焕凭借政变,登上政治最高位,武力镇压民主运动,迫害民主人士,推行军事独裁,结束了大家以为的朴正熙死亡可能带来的民主化春天。在电影的片尾有这样一行字幕。
찬란했던’서울의봄’은그렇게 끝났다 灿烂的「首尔之春」就这样结束了
在 macOS 下录制屏幕的工具有很多,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也可以使用自带的 QuickTime Player,但是这两个自带的工具,可能都有一些限制,比如不能录制系统自带的声音。
后来我找到了一款用来起来比较舒服的录屏工具,也能够录制系统声音,Screen Recorder by Omi,但 Omi 在导出高清视频的时候有限制,当然如果比较愿意折腾也可以尝试一下 [[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OBS)]],但今天我来介绍一款新的,操作和使用都比较简单的录屏工具 —- [[FocuSee]]。
FocuSee 是一款专注于屏幕录制的工具,之前有一款支持点击放大效果的录屏软件 [[ScreenFlow]],FocuSee 同样也能达到。
特点:
启用权限
当完成录制之后会出现一个视频编辑器,在这个编辑器中可以做简单的编辑,还可以定义鼠标样式。
FocuSee 的价格不低,但好在是买断制的。
相较于 [[Screen Studio]] 稍微便宜一点点。
FocuSee 是一款收费的软件,如果你可以折腾那么,OBS 也有一个插件可以实现视频的缩放,可以使用 Python 脚本。可以参考这个教程。